走路无力,行动迟缓……以为脑梗没想到是帕金森!
今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有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约400万帕金森患者,居世界第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因素的改变,我国帕金森的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
帕金森病症状因人而异,最显著的症状是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强直,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会常委、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脑科中心主任陈文明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早期症状不太明显,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不适,而且目前尚无办法根治,只能通过积极干预来延缓进展,市民如出现相关症状,需要提高警惕,尽早就医。
走路无力是脑梗?
医生:很多人都有这种误区!
3年前,当时76岁的郑叔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感,行动迟缓等症状,脑磁共振检查后发现有脑梗死病灶,诊断为“脑梗死”,但按照脑梗对症治疗后,症状却一直不能缓解。“下半身总是无力、麻木,有时觉得腰痛,走路时还觉得头晕、昏昏沉沉的。”郑叔说。
后来郑叔来到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就诊,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志刚仔细为郑叔检查后,发现他虽然检查有脑梗,但梗塞的面积小,而且症状不能用脑梗来解释,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帕金森。确诊对症治疗后,郑叔的症状才有好转。
李志刚表示,“早期帕金森症状多种多样,由于脖子疼被误诊为颈椎病;由于腰痛被误诊为腰椎病;由于走路无力被误诊为脑梗;由于行动迟缓被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
这是因为临床上部分医生对帕金森病早期不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再加上好发年龄十分相似,所以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常常被误诊。
除了「慢、震、僵」
这些情况也要警惕
陈文明教授表示,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7%,典型症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运动症状,另一类是非运动症状,他提醒,有帕金森家族史的中老年人出现以下症状,要提高警惕:
一、运动症状:
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大多开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部位,肢体在放松状态下出现不自主的抖动,像搓药丸一样的动作,这种症状在情绪激动、紧张时会加重。
肌强直:患者会感觉肌肉发紧、僵硬,活动被束缚,出现类似弯曲软铅管的状态,早晨起床时更为明显,活动后稍有缓解。
运动迟缓:与普通衰老不同,这种迟缓主要表现为手指的精细动作缓慢,起步困难,走路时小碎步,转身需要好几步才能完成。
二、非运动症状:
嗅觉失灵:闻不出特定气味,大约90%的帕金森病患者早期会出现,比运动障碍早5-10年。
睡眠障碍:夜间多梦,伴大声喊叫和肢体舞动、拳打脚踢。
面具脸:眨眼次数减少,眼睛转动不灵活,表情显得呆板,像戴了面具一样僵硬。
小写症:与普通衰老,字迹变大或歪斜不同,帕金森患者写字会越写越小,医学上称为“小写症”。
便秘:约25%的帕金森病人中,在运动症状发生之前就已有便秘症状,主要表现为排便不畅或困难。
陈文明教授总结:帕金森病症状繁多,不仅有‘慢、震、僵’等运动症状,还存在便秘、睡眠障碍、嗅觉失灵、抑郁焦虑等非运动症状。”
科普:如何预防、延缓帕金森?
帕金森病虽然无法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早期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干预,多数帕金森病患者数年内都能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此外,他提醒帕金森患者确诊后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能私下停药,这是抗击帕金森病最重要的环节;
2、 规律作息,避免疲劳和睡眠不足,造成病情反复或加重;
3、 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擦桌子、扫地、洗碗等,不要进行高强度的剧烈运动;
4、 饮食均衡,每天摄入足够的纤维素和水,防止便秘发生或加重。
近年来,帕金森的新兴疗法不断涌现,如无创深脑刺激技术(DBS)、肠菌移植疗法、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等,但陈文明教授表示,目前帕金森手术有严格的适应症,并非人人适合,“一般是出现长期服药后效果差,药效减退、维持时间缩短等药物难以控制症状的原发性帕金森疾病患者,时机把握得好,可以建议手术,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并不适合。”因此他建议,帕金森患者要做好自身管理,及早发现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加之康复锻炼和生活方式干预才是关键。